编辑:Sakura
.
12月6-8日,由中国企业联合会指导,亿欧·EqualOcean、工业和信息化科技成果转化联盟联合主办的“2019世界创新者年会(简称WIM2019)”在首都北京顺利举办。全球6000余人参与了本次会议。
 .
大会关注硬核创新及基础研究对产业的赋能。这次产业创新论坛值得关注的是首次将量子计算的未来应用纳入讨论。亿欧与量子客合作,邀请到了南京先扬剑量子计算机研究院创始人于扬教授。在峰会当日,就量子计算在未来商业进程中的影响力和驱动力展开了讨论。
 .       

.    
得益于谷歌量子霸权的影响力,于扬教授提及量子计算时,现场并没有陌生感。但是对于这个各大媒体头条提到的前沿科技——量子计算,对听众而言其内涵是模糊、遥远的。
 .

.     
于教授从量子力学发展以及过去十年已经使用的量子技术产品展开描述,他提到量子技术离我们并不遥远,如核磁共振全球GPS定位LED都是量子技术重要的应用。事实上是量子力学的出现,为以半导体为核心的计算机技术奠定了基础。从这个角度而言,量子力学所蕴含的技术,早与人们生活息息相关。
.

.     

中途量小客也对于扬教授作了现场专访:

.
Q:量子计算发展虽有目共睹,各大IT厂商都在推进,但是褒贬不一,您如何看待仍旧有很多人持反对的意见?
.

A:每一种科学技术的诞生落地应用,都必然伴随争论与反对,更何况量子计算,早些时候,量子力学还被认为是伪科学。最好的办法是做出来让人们使用,自然而然就接受了。

.

Q:谷歌前一段时间发布了53位的量子计算机实现量子优势,而我们国家似乎在物理比特实施上进展缓慢,您如何看待这种差异?
.
A:量子计算的发展是产、学、研密切合作的结,量子计算的研究发展必须也是必然的会从学术界走向工业界,并且会依赖于工业界强有力的赋能。西方国家在产、学、研的合作上相较于我国有明显的优势,一方面是本身的合作模式,其次还有一些政策方面的影响,但是近年来中国明显在改善,比如阿里,腾讯以及华为都在与高校合作推进。但要达到紧密合作,还需要多方自发合作,才能在未来竞争中做到1+1远大于2的助力作用。
.
Q:目前,我们特别关注计算机的芯片问题,无论是经典的或者是量子的,那目前先扬剑量子计算芯片的进展如何?
.
A:目前我们可以加工20几个比特的量子芯片,处在国内领先的一线上,但依旧有技术上需要攻克的诸多问题,未来如果发展良好,大家会向着百位级的量子芯片制造工艺走去。
.
Q:刚刚在大会上,包括化学奖获得者Ada Yonath也提及到了应用。量子计算最终需要赋能应用,先扬剑量子目前有合作应用的客户了吗?如果有,主要都是哪些领域的?
.
A:目前,首要的还是需要把硬件做好,把平台搭好,把自己做好。量子计算的应用并非一家公司决定,而是由整个行业突破来带动。若我们能给客户提供硬件稳定的支持,他们自然能找我们合作,应用的方向已经是公知的问题了。
.
对于量子计算的研究发展,以及工业化进程,确实是产、学、研共同赋能的结果。如同于教授提及把”自身做好”的思路,同会场的诺贝尔奖化学奖获得者Ada Yonath在分享她在基础研究领域的工作时提到,是25000次失败的尝试,才换回一次正确,被诺奖组委会认可。量子计算工业化商用落地,也同出一辙。“做”和“成功”比不对等,但是不做,必然没有任何成果。
 .
行业认为互联网的下半场是产业互联网。而在2019年大方向标下,投融界也极力为To B打响了枪炮声。量子计算采用了云服务的模式来提供服务。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就是完整的To B服务,带动的人才,带动的产业升级,本质也是为企业应用深度赋能。
 .
本次大会给人印象深刻的一句话是:或者持续创新,或者走向消亡。量子技术在落地产业方面,对于基础研究的耕耘,也应该是持续的坚持创新,用最新的创新技术来作为技术去驱动更高的突破。而一个值得尊敬的企业家,从学术界跨入工业界,不是去追逐风口的投机商,也不是只知赚钱的守财奴,而是一个大胆创新、敢于冒险、敢于突破、并坚守初心的创新新贵。【量子客报道分享】
.
文章来源:微信公众号量子客(ID : Qtumist)
.
.
声明:此文出于传递高质量信息之目的,若来源标注错误或侵权,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所有图片的版权归属所引用组织机构,此处仅引用,原创文章转载需授权。
.
最全量子算法集,Quantum Algorithm Zoo中文版“落户”量子客

发表评论

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