量子计算机的研发工作目前虽然还处于初期阶段,但密码学界已经未雨绸缪,开始积极研发能够抵御量子计算攻击的后量子密码。后量子密码(Post Quantum Cryptography,PQC,亦称抗量子密码)作为新型密码近年来得到了密码学界的广泛关注。美国早在2016年就启动了后量子密码标准化工作,欧盟也加快了后量子密码标准化的步伐,中国计划于2022年左右开展后量子密码算法标准化工作。那么近期,国外密码学界在后量子密码领域有哪些最新研发突破?2019年5月6日-10日,重庆大学信息物理社会可信服务计算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CPS-DSC实验室) 将连续举办三场有关抗量子密码的系列活动,包括“后量子密码全球暑期班”,“2019亚洲后量子密码论坛”和今天开始为期三天的“第十届后量子密码国际会议”。来自全球政府部门,如美国NIST的代表,知名企业,科研院校愈两百专家学者将在这个大会上介绍、交流计算机以及后量子密码的研究进展。
今天正式会议的第一位特邀发言嘉宾是来自于中国科技大学量子信息重点实验室的郭国平教授,他也是本源量子公司的创始人和首席科学家。郭教授长期致力于固态量子计算的研制开发工作,在量子芯片、量子测控系统、量子软件和量子云平台等方面取得了多个原创性成果。会上,他介绍了当前国际上量子计算机研发的最新进展,重点提到硅基和半导体量子计算机领域的研发情况,包括英特尔和法国研究机构CEA-Leti(法国格勒诺布尔)的最新研究突破等。郭教授分别从量子CPU、量子测量与控制系统、量子计算的超低温环境要求,量子软件与量子云四个方面介绍了他们研发团队最新成果。
郭教授指出,量子计算机目前只能在接近绝对零度的超低温环境下运行,如何让其与在常温环境下运行的经典设备相结合,尽快进入实用化阶段,是他们正在努力的方向。嘉宾们的发言引起了参会者浓厚的兴趣,台下代表提问不断,会场气氛热烈。

本文是《量子计算前沿》基于相关资料原创编译,并完整授权量子客整理发布。

请尊重原创,转载须征求同意 !

详情可关注微信公众号:量子计算前沿,订阅更多!

发表评论

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