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一阵子,网上一直流传着某医学院的老师发表了一篇《试论“量子纠缠”与针灸》,然后引起了轩然大波——论文出现某种观点“利用量子纠缠的性质,如果孩子生病,用针扎他妈妈就可以帮孩子治病”。就其发表医学论文得出的结论:孩子生病,用针扎母。在医学上是否经过了检验?也就是说,他的结论,是否经过了双盲实验和统计分析呢?肯定没有,否则不会不在论文中提及。
然而这一小件事情,就足以透露出中国科研界的很多问题。首先就是:不明就里,牵强附会,耐不住性子,急于曾热点。
这个怎么讲呢?这种人,往往对比较新的领域,一知半解。还没弄明白,跟自己专业的相关性,就把其他领域的知识迁移到自己专业上面来。最明显不过了,前几年的“纳米科技”一词出现之后,雨后春笋般的,涌现很多“产品”—–纳米鞋垫,纳米衣服,纳米冰箱,纳米水等。他们这些人,往往自以为把自己的产品,冠以高达上的名称就会赢得市场的话语权。然而他们却不知道,在明白人看来简直就是笑掉大牙。
最近几年,量子这一块比较火。然后就衍生出,许多“产品”——量子袜,量子项链,量子保健…。先不说生产商是否懂量子这块。就他们的产品,如何能体现出量子的效应,就值得怀疑。这些人的想法,无非就是认为,冠以高深的名字,就会显得自己的自己的产品高大上。这样未免听起来有些滑稽。
其二:为了发论文,评职称的无奈。
为了发论文评职称。原本是无可厚非的。但是一小部分人,不深钻自己的领域的专业知识,反倒是想走“捷径”—搞创新。都没弄清楚其他领域的知识,就把其他领域的东西,生搬硬套柔和在自己的专业里,然后就写出了所谓让人“耳目一新”的文章。自己的学生不敢指出问题,同行也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却不料,突然一天爆红网络。为自己的无知和懒得买单。这种情况不在少数,尤其是发表的一些中文杂志。这里不得不提,中国的某些科研制度。像应用型的学科,本来就是以应用为导向,发文章是非常难。却非得要以论文来作为评职称的标准。这就会迫使一些人走这所谓的“捷径”。像医学类的,主要是治病救人,不是发什么文章的。所以我个人觉得,有必要对不同学科职称晋升,实行多元化的标准。否则都以论文来衡量你的“工作”,未免有失偏颇。
其三:缺乏科研的严谨精神。
我认为只要是作为科研人员,就应该求真务实。以严谨的精神对待自己的论文观点,不能模棱两可,更不能“以己昏昏使人昭昭”。但是某些人,却心存侥幸。出于个人的利益目的,发不负责的论文。实属有辱科研人的尊严。
其四:对于前沿科技,缺少科普力度!
一个火热的前沿科技,如果缺少了科普的深度和力度,势必会造成三人成众,五人成虎。如果60%的大众,都能明白所谓前沿科技的实质点。也就不会出现那么多“新奇的产品”。
最近国家的教育部发布了:各类人才计划调整方案“院士分批退休,千人不能评长江”。我觉得这是中国教育界又一重大的进步措施。避免了年龄大的院士,因为身体原因被迫任职。同样也避免了各种基金资源重叠,提高了基金的自助效率,能让更多的学者享受应有的科研资源。期待着中国的教育界科研界,更上一层楼。